德國醫療、教育、養老那些事

國人的三座大山

醫療、教育、養老這三件事,在中國,可以算是成人世界里的三座大山,很多人都在為此負重前行。之前分篇目詳細介紹了德國的醫療、教育、養老三個方面,或許讀者會對一些小的細節產生疑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您解答些許疑惑。

關於醫療

有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德國的醫療收費標準

舉個例子,去看下耳朵,當時的收費是280歐元,摺合人民幣是2300元左右,可見醫療服務費用很高,這就意味著醫生的高收入。

這個費用即使對於德國本地人來講也絕對不低。

但是為什麼德國人沒有感覺到看病難看病貴呢?因為有強大的醫療保險在支撐。德國有兩種醫療保險,一個公立的,一個是私立的,即使是私立醫保都能報銷90%,自然德國公民就不會感覺到看病難看病貴了。

Advertisements

因為德國有醫療保險,所以看病所花費的錢跟患者沒多大關係,所以德國沒有看病難與看病貴的問題。

所以,德國醫療收費標準比中國高、醫生收入也高,但德國公民沒有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或許還有人會問到醫療紛爭的問題。

如果真的出現了醫療事故,是不是像美國一樣,患者要去找這個醫生的律師打官司,也就是說,跟這個醫生入保的保險公司打官司,而不與這個醫生直接發生關係?

而德國跟美國略有不同。德國是首先由診所、由醫院方來出面協調。協調不成再上法庭。患者不需要找醫生的律師,他直接去起訴,至於醫生是由哪個律師出面,跟原告沒關係,直接上法院就行了。

關於教育

在德國,有移民背景的人達1700萬。這在德國的學校里也可以看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根據2015年的調查統計,德國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外國,或者其父母、祖父母來自外國。

Advertisements

重點是,孩子在德國上學和德國人的待遇基本完全一樣

而德國教育看不見的競爭力究竟在哪?

我經常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德國製造為什麼這麼優秀?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自己也經常地思考。

我通過朋友女士的兒子的兩個小故事,得到了關於這個問題的一種解答方式:德國產品競爭力甚至是國家競爭力的背後,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責任競爭力

德國的學校除了單純的教授孩子們知識外,更多的是在教授孩子們學習方法及責任道德標準。在這樣的教育下,每一個孩子都會成為最為優秀、嚴謹的新一代。

關於養老

在德國,為什麼可以優雅的老去?

在德國,「老去」有無限可能,就像年輕的方式有無數種,老去的方式也可以很多變。老去的人可以是優雅的、溫暖的、求知的、酷的......作為全世界第二「老」的國家德國,在不久的將來,德國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而在那裡因為有世界最慷慨、健全的養老保險制度,更有民間、半官方各種機構的探索。整個社會對待「老去」的普遍觀念轉化,以至形成一種全新的「老去」文化。都為每一位老人的養老生活開啟了保護傘。

透視這個或許與你對「老」的認知完全不同的文化,思索一下在德國,為什麼可以優雅的老去?

「多代中心」:社區里的大家庭。

2006年開始,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人、婦女及青年部資助建立「多代中心」──讓年老中青歡聚一堂的交流場所,由福利機構無償提供社區服務。這些中心強調「在地」,將照顧長者、教育、家庭服務以及義工參與等元素連接起來。目前450家多代中心在德國遍地開花,各出奇謀。有的推出「維修咖啡館」,邀請長者和年輕人集中壞電器一起鑽研如何維修;有的則舉辦爺爺奶奶故事會,定期給孩子閱讀經典。也有中學生定期接受陪護訓練,學習如何與長者一起生活。

「多代中心」理念靈感源於「母親中心」──媽媽的自助組織,簡而言之,其理念將社區視為一個大家庭,有公共聚腳點作為「客廳」,定期聚會互相支持。一家「多代中心」FLAKS e.V. 原本為女性中心,自2008年起加強代際互動。 訪客七成是母親,76%以上的屬於長期失業者,66%用戶是新移民,來自51個不同國家。這裡沒有會員制,大家都是自由出入。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的是剛出生數天的嬰兒。

小結

生活最終是要落實於真真切切的細節。

生活想要在異域生根開花,就必須先種下用心的種子。

生活想要尋求改變,就要先去做出一個好的選擇。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