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說:孫思邈說:艾灸此穴,無疾不愈矣!

人體的肩背部有一個重要穴位——膏肓穴。中醫典籍中有「運動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的說法。中醫認為,病入膏肓,人便無藥可救了。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雜病論》中曾說此穴無所不治。「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病入膏肓】來源於《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晉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國求醫,秦國派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前去替他診治。醫緩尚未抵達時,景公做了個夢,夢中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兒,一個說:「那人是名醫,會傷害我們,往哪裡逃呢?」另一個說:「我們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處,艾灸、針刺和藥力都難抵達,他怎能奈何我們呢?」醫緩到來后,經過診斷,頗為難地對景公說:「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採取攻伐的方法,藥物也無濟於事,無法治了。」後來景公果然不治而亡。於是後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指病重難治。

Advertisements

藥王孫思邈後來評論時說:「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膏肓,其實是中醫里一對重要的穴位,可對「病入膏肓」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中醫典籍中有「打開膏肓,百病難藏」、「運動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等說法。

「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艾灸

【取穴方法】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取穴時,病人坐位,雙手交叉緊抱雙肩,肘關節貼近胸前,將肩胛骨打開,從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開三寸處。

【操作方法】

1、懸灸法:艾條點燃後放於穴位上方,距離皮膚兩三厘米進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適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Advertisements

2、艾灸溫灸法:將艾灸器具於兩側膏肓穴上,艾灸15-20分鐘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

運用艾灸膏肓穴進行養生保健,古人多應用於成人(20歲后),一般灸完之後艾灸足三里穴,以防氣火壅盛於上。

艾灸養生的方法很簡單 綠色效果也非常不錯,但是在當用艾灸養生的時候 特別是家庭艾灸的時候要選擇適當的產品,簡單 方便容易操作的艾灸產品!可以給大家推薦幾種艾灸產品嘗試一下艾灸神奇!

這種艾貼,操作簡單 滲透力強,艾煙味道淡,適合新手艾灸!

艾絨坐墊對於久坐的辦公室或者開車的一類人群非常合適!

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強身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

喘咳:配尺澤穴、肺俞穴;

久咳:配肺俞穴;

背痛:配肩井穴;

虛勞:配百勞穴。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底層的瘀血、寒濕、痰濕等不幹凈的東西灸出來。經常艾灸此穴能起到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背部除膏肓穴外,還有大椎、身柱、風門、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選用其中的2~3個施行保健灸(用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進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兒吐乳等多種病症,對維護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進健康長壽,均十分有益。

膏肓穴在虛勞證的治療上,應用之廣泛。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變得體弱消瘦時,說明身體氣血陰陽均已受損,最適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療,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健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