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天,祛濕驅寒上艾灸呀~

1800多年前,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六月中旬了,小編地處江南地區,也要進入黃梅季節啦~

在張仲景他的那個時代人們忍飢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葯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

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濕性黏濁,如油入而!體內濕氣重了,吃再多的葯,打再多的針也是不嫌夠的!

而這時候如果你艾灸,就會發現祛濕太輕鬆。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艾灸后皮膚表面出現水汽、水泡,正是快速祛除我們體內濕氣的表現!

故而,在這個潮濕的時節——又濕又冷的雨水節氣,我們用艾灸來祛濕,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艾灸的開郁、補陽氣作用,可以快速運化濕氣,蒸騰濕氣,就像太陽蒸發濕氣一樣!

寒濕氣往往通過5大穴位進入體內!

1.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2.前胸的"膻中穴":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癥狀」;

3.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

4.腰部的「命門穴」: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癥狀;

5.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癥狀。

所以,黃梅季節要艾灸的地方,就要特別注意上面這五大穴位,重點灸他們,絕對可以有效祛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