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藥 要避免走入誤區

家庭用藥

要避免走入誤區

如今很多家庭都備有小藥箱,一旦有了小傷小病,備用的藥物可解燃眉之急。然而,如果用藥不當,就會貽誤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專家提醒,家庭用藥要避免走入以下幾個誤區。

價格高的藥物療效好 藥物的療效與藥物的價格不一定成正比。藥物的價格雖有高低之分,但療效卻不是通過葯價來衡量的,治療效果如何,關鍵要看用藥是否對症。

只根據癥狀用藥 不同的疾病可能會出現類似甚至相同的癥狀,如感冒和炎症都可引起發燒,有些患者發燒后,常自行服用感冒藥,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患者不能僅根據癥狀來用藥,要在明確診斷後針對具體的疾病來用藥。

用熱水服藥 很多人習慣用熱水來服藥,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藥物都可以用熱水服用,以下幾類藥物不宜用熱水送服:一是助消化類藥物,如胃蛋白酶合劑、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等;二是止咳糖漿類藥物;三是維生素C。

躺著服藥 躺著服藥,藥物容易黏附於食道壁,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局部炎症,嚴重時甚至會損傷食道壁。因此,服藥時最好取坐位或站位。

干吞藥物 這種服藥方法也容易損傷食道,造成的後果甚至比躺著服藥還嚴重。另一方面,由於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藥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

用礦泉水服藥 礦泉水裡含有鐵、鈣、鎂、鋅等微量元素和金屬離子,易與藥物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如可使四環素類藥物、抗結核藥物異煙肼的抗菌作用減弱,使強心甙類藥物的毒性增強等。同樣,也不宜用牛奶、果汁、茶水、可樂等送服藥物。

對著瓶口喝葯 在喝糖漿製劑時,如對著瓶口喝葯,一方面容易污染藥液,加速其變質;另一方面不能準確地控制服藥的劑量。

服藥時喝水過多 一般來說,送服固體藥物1小杯溫水就夠了。喝水過多,會稀釋胃酸,不利於藥物的溶解吸收。而對於止咳糖漿這種特殊的製劑來說,喝完后5分鐘內最好不要喝水,以便形成保護膜,減輕黏膜炎症反應,緩解咳嗽。

多種藥物同服 多種藥物同服,則很難避免藥物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甚至還會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如羚羊感冒片屬於鹼性藥物,復方阿司匹林屬於酸性藥物,兩者合用后療效會降低;在服用避孕藥的同時如果服用了抗結核藥物等,則容易造成避孕藥失效,導致意外懷孕。

將藥物掰碎或用水溶解后服用 這種做法不僅會影響療效,還會加大藥物的不良反應。以阿司匹林腸溶片為例,掰碎后或用水溶解后服用,藥物在胃裡就被溶解吸收,不僅無法發揮療效,還刺激了胃黏膜。

三餐后服藥 對於服藥時間,如為1日2次,應每隔12小時服用1次;如為1日3次,應每隔8小時服用1次,不少人會在三餐后服用,這樣白天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會過高,而夜間則會過低,顯然會影響療效。

服藥后馬上運動 服藥后一般要30~60分鐘才能被胃腸溶解吸收,發揮作用,這一期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而馬上運動則會導致胃腸等臟器血液供應不足,藥物的吸收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藥量過大或過小 過量服藥,可能會導致中毒,十分危險,尤其是小兒、老年人;有些人因為害怕藥物的毒副作用,就小劑量用藥,這樣不但會影響藥物的療效,貽誤病情,甚至還會造成細菌耐葯等。

用藥時間過短或過長 一般來說,尿路感染患者應連續用藥7天左右,若用藥兩三天後癥狀有所緩解便停葯,往往容易造成病情反覆。另外,經治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后,應及時停葯,用藥時間過長,容易引起毒副反應,如二重感染(即菌群失調症)、藥物成癮、耳鳴、耳聾等。

突然停葯 很多慢性疾病需要堅持長期用藥,以控制病情,鞏固療效,如精神病、癲癇、抑鬱症、高血壓、冠心病等。若確實需要停葯,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進行,切忌擅自停用。突然停葯容易產生「停葯反應」,如舊病複發或病情加重,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原來沒有的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隨意換藥 有些藥物顯效需要一定的時間,若隨意換藥,一旦出現了問題,常常難以找到原因,會給治療帶來麻煩。

小兒服用成人葯 由於小兒肝、腎等臟器發育尚不完善,解毒功能較弱,因此治療疾病時要服用兒童劑型的藥物,不要服用成人劑型的藥物。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