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對經絡的認識——「經絡」旁通 (1)

經絡學說,是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在中醫的理論體系里,經絡被認為是溝通人體上下表裡,聯繫五臟六腑的系統。《黃帝內經》說,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主管著我們的生老病死(《黃帝內經·靈樞·經別篇》:「夫十二經脈者,人之可以生,病之可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甚至還說經脈是決定生死,調理百病,調整人體虛實的東西,不可以不通(《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可見從《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開始,經絡就已經成為醫家診斷治療、防治疾病、循經取穴乃至藥物歸經的重要指導思想。古人說學中醫的人如果不深明經絡的學問,就像人行走在黑燈瞎火的夜裡(「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可見經絡學說對我們學中醫的人來說有多麼重要!

Advertisements

經絡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們是如何組成的?古人是如何發現的?現在人們熟知的經絡,就是經絡學說的全部內容了嗎?為什麼古人能發現經絡而現在沒聽說過哪一位中醫名家能照察到經絡?我們目前對經絡的認識,是否僅僅是古傳中醫的一小部分內容呢?

我們先來看看傳統中醫對經絡的認識。

首先必須搞清最基本的一點——如果說人體是一台機器,真氣就相當於這台機器賴以運行的能量(想象成電或汽油吧:),經絡則是這些能量的運行軌道。按明朝醫家皇甫中老爺子的說法,直行運輸的叫作「經」,旁行的叫作「絡」(見皇甫中《明醫指掌》)。也就是說,「經」是縱行的主幹線,指十二條大的經遂。「絡」可以糊糊塗塗理解為「聯絡」的意思,是「經」的分支,聯繫陰陽十二條經脈。現代研究經絡的專家們居然把經絡描述成「比神經系統低級的傳導系統」,這樣的偉大發現,真是要笑掉李時珍等先賢們的大牙!現代的專家們顯然比較「業餘」,他們忽略了這最基本的一點——經絡其實就是人體真氣運行的通路!

Advertisements

經絡是如何「組成」的呢?用現代人能理解的話來說,經絡就是由人體各個組織間大小不同的「隧道」構成的,經絡在《黃帝內經》里也叫作「經隧」。人體這台機器之所以能夠活動,就是依靠「經隧」中的真氣運行來賦予這台機器的各個部件能量,才能使這台機器能夠有節律地運轉。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過,藥物其實不能治病,藥物最多只能起到調整體內真氣的作用,從而使人體這台機器恢復其「本來的」功能。現代人常常食飲無節,起居無常,不良生活習慣一大堆,卻奢望用昂貴的「補藥」來滋養身體,這真是捨本逐末!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培養體內浩然正氣,通經活絡,各項生理功能才能得到恢復和增強。順便說一下,經絡上布滿穴位,經穴的周圍有不同的組織器官。做過針灸的人應該都知道,當針刺經穴時觸動某一組織,該組織就會發出酸、麻、脹、痛等各種「針感」,比如麻麻的觸電感,就是刺到或壓迫到了神經干,很多人以為針灸或按摩到痛和脹就是最好的,這是「業餘」的說法,真正好的「感覺」,應該是沉穩的充氣感——那才是人體真氣旺盛起來的感覺,當然,沒有「內證」的人,很難體察到這種微妙的感覺。

我在前面的十二時辰養生的文章里,已經附帶著介紹了十二條正經,這十二條經脈首尾相連,人體真氣在這十二條經脈里其實是做著「縱橢圓形」的運行,古人常用四個字來形容:「如環無端」,多麼精鍊啊!除了這十二條正經,還有另外八條奇經: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統稱「奇經八脈」。如果說十二正經是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奇經八脈就是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湖。大江大河的盛衰,靠大湖大澤來調節與平衡,這八個大湖中,最重要的是任脈和督脈。人體真氣如果沿著任脈和督脈走一圈,就是走了一個「小周天」,如果沿著十二正經奇經八脈都走一圈,就是走了一個「大周天」。

為什麼叫「周天」呢?這就得跟大家惡補一下古代天文學的知識。古代的天文學認為,天體這個大宇宙是圓環形的,中間有一條黃道帶(「黃道吉日」大家聽說過吧?:),古代天文學家沿著這條黃道帶把天體劃為365份,28星宿便排列在這條黃道帶上,北斗七星的斗柄沿著天體這個大圓環轉一圈,就叫做一個「周天」。老祖宗把人體當作一個小宇宙,「等同」於天體這個大宇宙,人體上半身的「黃道帶」便是任督二脈,所以如果真氣沿著任督轉一小圈就叫轉「小周天」,小周天上有九個大的穴位(上、中、下丹田,會陰,尾閭,命門,大椎,玉枕,百會)正好對應著太陽系裡的九大行星,身體上的365個主要穴位,也正好與黃道帶的365份相對應,如果人體真氣沿著這365個穴位(即十二正經和氣經八脈)都走一大圈,就是一個「大周天」,這個理論基本是這樣來的。大家現在明白了沒有?為什麼子時和午時特別重要?因為真氣在這兩個時辰要經過「小周天」!

那麼古人是如何發現經絡的呢?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