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補氣葯——黃芪

《黃帝內經》云:「百病皆生於氣。」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氣,也都在耗氣,那麼氣虛該怎麼辦呢?試試超能補氣葯——黃芪。蘇東坡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兼通醫學與養生之道,他曾寫過「黃芪煮粥薦春盤」的詩句,可見,北宋時,黃芪就已在民間流傳食用。胡適與黃芪也有不解之緣,胡適在擔任教師期間,常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乏力睏倦,口舌乾燥,在一位老中醫的推薦下服用黃芪泡水喝,諸症緩解,大力向周圍的同事推薦黃芪一葯。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晒乾,切片、生用或蜜炙。

【藥性】甘,微溫。

【歸經】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

Advertisements

【歌訣】黃芪微溫,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毒斂瘡。

【臨床應用】

1.脾氣虛證。本品甘溫,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葯。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或與党參、白朮等補氣健脾葯配伍。因其能昇陽舉陷,故長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常與人蔘、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若脾虛水濕失運,以致浮腫尿少者,本品既能補脾益氣,又能利尿消腫,標本兼治,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葯,常與白朮、茯苓等利水消腫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補氣生血,治血虛證亦常與補血藥配伍,如當歸補血湯(《蘭室秘藏》)以之與當歸同用。對脾虛不能統血所致失血證,本品尚可補氣以攝血,常與人蔘、白朮等品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對脾虛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補氣生津,促進津液的生成與輸布而有止渴之效,常與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Advertisements

2.肺氣虛證。本品入肺又能補益肺氣,可用於肺氣虛弱,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常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氣虛自汗。脾肺氣虛之人往往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本品能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常與牡蠣、麻黃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方》)。若因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而易感風邪者,宜與白朮、防風等品同用,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4.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本品以其補氣之功還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瘡瘍中期,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者,可用本品補氣生血,扶助正氣,托膿毒外出,常與人蔘、當歸、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膿散(《醫宗金鑒》)。潰瘍後期,因氣血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用本品補氣生血,有生肌斂瘡之效。常與人蔘、當歸、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

此外,痹證、中風後遺症等氣虛而致血滯,筋脈失養,症見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補氣以行血。治療風寒濕痹,宜與川烏、獨活等祛風濕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葯配伍。治中風後遺症,常與當歸、川芎、地龍等品同用,如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鑒別用藥】人蔘、党參、黃芪三葯,皆具有補氣及補氣生津、補氣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須為用,能相互增強療效。但人蔘作用較強,被譽為補氣第一要葯,並具有益氣救脫、安神增智、補氣助陽之功。党參補氣之力較為平和,專於補益脾肺之氣,兼能補血。黃芪補益元氣之力不及人蔘,但長於補氣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利水退腫,尤宜於脾虛氣陷及表虛自汗等證。

【古籍摘要】

1.《本草匯言》:「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葯也。」

2.《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救急手冊:被蜜蜂蟄了怎麼辦?

經絡養生防疾病,簡單有效不花錢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