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詭辯?

中國古代有不少詭辯,這裡給大家介紹幾個,希望大家有所收穫。《戰國策》有獻不死之葯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葯,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葯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有人把不死仙藥送給楚王,傳葯者拿要入宮被一衛士攔住詢問:「能吃嗎?」答曰:「能吃。」衛士搶走不死葯就吃下了。

楚王聽后非常生氣,就讓人去殺這個衛士,衛士就找人對楚王說:「我問你個傳葯人能吃嗎?他說能吃我才吃的。這事我是沒有罪的,有罪的是傳葯人。據說這是不死葯,我吃了之後大王你就殺我,這豈不是速死葯了?怎麼說我都沒罪,你無故殺死有罪的臣子,只能說明有人欺騙你啊!」於是楚王沒殺。

Advertisements

衛士首先混淆了能吃和衛士可以吃的概念,然後混淆了不死葯功能的概念,因為不死葯不等於在任何情況下不死,也不等於吃了可以作死,這個兩個概念混淆后楚王氣就消了,一可能是愛惜人才,二說明楚王這時可能明白過來了,哪裡有不死葯了,所以沒殺。

孟子可能太過喜歡辯論了,留下了一些詭辯,如:

《公孫丑下》陳臻問孟子:「你以前在齊國的時候,齊王送你一百金你不要,在宋國的時候宋王送你七十鎰,你要了;在薛地,薛君送你五十鎰,你也要了。如果你以前不接受是對的,你以後接受不是錯的嗎?如果你以後接受是對的。那麼以前不接受不就錯了?總之孟子你總錯了吧?」(這是詭辯,因為情況是不同的,這點也被孟子指出來了,但孟子的回復也是詭辯。)

孟子就說:「都是對的,我在宋國的時候,將要原型,送遠行人盤纏不對嗎?在薛地我聽說路上不安全,薛君送我錢來買兵器,我當然接受了!但在齊國沒有任何理由卻要送錢,這不收買我嗎?君子不能被錢收買。」

Advertisements

從人心上看孟子無錯,他覺得我這是對的。但從邏輯上看,無故收錢是收買,那麼有故送錢為何不是收買?而且孟子在這裡用該不該接受的價值,替換了陳臻受不受金的事實。

儒家也不都是喜歡詭辯,比如說《荀子》中就有《正名篇》專門抨擊詭辯。其中專門抨了「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認為這些概念都是詭辯。

見侮不辱是道家的宋子宋鈃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我被侮辱了,但我不覺得我被侮辱了,所以侮辱就不存在了,如果天下人都這樣想,正因大家都覺得侮辱不存在了,所以天下人就不鬥了,就和平了。荀子對此的抨擊在《正論篇》中。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這兩個詭辯則都是《墨子》中的。

還有就是惠子的歷物十事了,惠子本身就是名家之人,在辯論上是專精那種,他的辯論題歷物十事中的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可能是詭辯,當然也有一些很前瞻性的論點,如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當時人都認為中原是天下中心,他卻說燕國的北方,越國的南方都是,假設他在辯論中強調地球是個球,這個論點毫無問題。就想到這麼些,如果贊多,大家感興趣再寫點,畢竟諸子百家中有不少邏輯都蠻精彩的。

白馬非馬雖然是詭辯,但從邏輯上看是無懈可擊的,可以說是邏輯學的經典命題,不想讓大家單純從詭辯這點來看,而是多看看公孫龍子在邏輯學上的成就。

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簡單來說就是假設馬是一個集合為甲,白馬是集合中的一部分為乙。

甲包括乙,但乙不包括甲。所以馬包括白馬,白馬不等於馬,因為還有黑馬、紅馬等種種馬。

既然白馬不等於馬、那麼白馬非馬,單純從這個邏輯上看是對的。但守門說的是馬不能入城,簡單來說就是白馬既然包括在馬內,所以白馬也不能入城,公孫龍子用在此處的辯論則為詭辯。

想了解更多道教相關的玄學、文化、神秘故事,請關注全真道士梁興揚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