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木心

木心,提起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是陌生的。

但是一說起「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大家都知道了。

是的,這是木心的詩。

方便大家了解,這裡放上木心的簡介:

木心(1927.2.14-2011.12.21),詩人、文學家、畫家,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生於浙江烏鎮,1948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及歷屆廣交會設計工作。1982年遠赴紐約。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始獲本土讀者認知。同年,應故鄉烏鎮的盛情邀請,回國定居。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木心先生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這首詩紅遍了中國,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作者是木心。

大家也許會奇怪,木心的詩廣為流傳,為什麼知道木心的人卻很少。

因為他一直是文學上的魯濱遜,歸來的異鄉人

木心

木心說「文學是我的信仰,它讓我度過劫難。」

木心22歲經歷文革,被關起來18個月。

他在獄中偷偷用讓他寫「告白書」的白紙寫了近65萬字的文章。

他十四歲開始寫作,一直到文革時候的二十二歲,這麼長時間裡的所有作品全都被燒毀,三根手指被折斷。

我們不能說木心持守古典主義,但他卻反對盲目趨新。

木心對「從前」那「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世代的懷戀,對《詩經》的熱愛和演繹,對文言的精心遣用,分明顯示他有揮之不去的古典情懷。

他的文字是浪漫的,是唯美的。

雨還在下 全是楊柳 ——木心 《瓊美卡隨想錄》」

木心

他把每個字詞都當作愛人一樣修飾,他以此獲取高貴、尊嚴和獨立。

他堅持自己的美學觀、文學觀,堅持遺世獨立的處世姿態。

陳丹青說他「一段詞語、一句話,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

看過他《上海賦》的人無不驚嘆,詼諧而又辛辣,說上海說得入木三分,讓人想起張愛玲。

聽說陳村初讀木心的文字,「驚為天人」,驚訝於他的「雜、靜觀、乾淨、熨帖」。

文學既出繪畫隨之到了你們熱衷於我的繪畫時請別忘了我的文學

木心常說自己是左手畫畫,右手寫文章。

木心的繪畫傳世不多,表現的也大多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自然山水題材。

他的創作受到其師林風眠的影響,又將中西文化融合貫通在自己的創作中。

木心的畫

這種繪畫面貌源自於他的精神世界——既有古希臘的高貴與靜穆,又有《詩經》的不隔之美。

形成了一種似乎可以跨越時代、跨越文化斷層的藝術美感。

無論在文章中還是在訪談中,木心毫不掩飾對中國山水和中國水墨的喜愛。

木心的畫

木心說,「你們看畫,我看你們的眼睛。

木心美術館

2015年11月,全程歷時四年的木心美術館開館。

臨終卧床期間,木心在譫妄中看了美術館設計方案,喃喃地說:「風啊、水啊、一頂橋。

現在,正如這位老人所期待的,狹長而簡潔的美術館,臨水而立。

全館建築坐北朝南,以修長的、高度現代的極簡造型,跨越烏鎮元寶湖水面,與水中倒影相伴隨,成為烏鎮西柵一道寧靜而清俊的風景線。


在習慣的概念中故鄉就是最熟識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對的,方言,沒變此外,一無是處永別了我不會再來

木心22歲遭遇文革入獄。

後來他平反, 但是家也沒了,親人也沒了。

木心

自1982年起,木心長居美國紐約,並盤桓南北歐,遊歷甚廣,從事美術及文學創作。

1994年,木心悄悄回到故鄉烏鎮,孫家的祖屋不復當年模樣,後花園上起了一家翻砂軸承廠,工匠們伴著爐火勞作。

失望傷感的木心寫下《烏鎮》一文:「在習慣的概念中,『故鄉』,就是『最熟識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對的,方言,沒變,此外,一無是處……永別了,我不會再來。

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始獲本土讀者認知。

同年,應故鄉烏鎮的盛情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

木心一生,堪稱傳奇——從烏鎮到上海,從上海到紐約,再從紐約重回故鄉。

84年,始終孑然一身,惟有文學與藝術相伴。

木心像咀嚼糧食一樣咀嚼寂寞。

五十年不歸故鄉,一去微茫,他像個帶根的流浪人,浪跡天涯。

常年孤行,經歷大難,罕遇知音。

那動蕩的世紀,這樣的人生並不稀罕,罕見的是苦難與孤獨中的操守。

難得的是念茲在茲,匹夫不可奪志的情操,以情操來救贖自己。

木心生前使用的辦公桌

所有這些,都無可辯駁地證明著他踐行了他自己的年輕時的承諾。

用他自己的話說:「人不可辜負藝術的教養。

後記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他去世后這五年一般,讓人們對這位畫家、作家和詩人充滿好奇。

正如木心所說,「你再不來,我就要下雪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