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一條妙計保家族,遇到不肖子孫,卻被害的掘墓砍棺

669年,大唐英國公李勣病重,唐高宗李治非常擔心,把李勣在外面的子弟們都召集回來,侍奉他。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民間稱徐茂公(功)。隋末亂世,徐世勣初投瓦崗,后以李密的領地歸順唐朝,被李淵賜予李姓。

李世勣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大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勛卓著。李治繼位后,因為避諱,將其改名李勣。

李勣歷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將入相,位列三公,被朝廷倚為干城(盾牌和城牆)。因此他病重后,李治格外關照,屢賜妙藥。

徐茂公為唐朝立不世之勛

李治賜葯,李勣就服用,但是子弟們給他請大夫,李勣不允許。李勣認為,他能身居高位,是因為遇到了明主,現在年近八十,位列三公,已無所求,不希望靠大夫再來延續生命。

Advertisements

就在李勣病逝前的一天,似是迴光返照,李勣把弟弟李弼叫來身邊,對他說:「我今天稍稍好了些,可以和你們一起置酒為樂。」於是置酒奏樂,把子孫們全部聚集在一起。

等到宴會結束,李勣又對李弼說:「我知道自己快死了,拜託你一件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勤苦半生,剛把家族建立起來,遇上不肖之子,就把整個家族毀壞無餘。

我把這些子孫,全都交付給你。等把我下葬后,你就搬進我家居住,撫養孤幼,順便察看他們。如果有交遊非類的,都或打或殺,然而到靈前告知。」此後,他就不再說話了。

徐茂公劇照

李勣臨死前的這一計策,把弟弟讓進家來,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讓弟弟看著他這些子孫,防止出現房玄齡、杜如晦之子那樣的敗類,貽害家族,從而保護自己家族的榮耀。

Advertisements

李勣病故后,李治非常悲痛,下葬之日,又親臨未央宮,登上樓去望著喪車慟哭,並命令百官為其送葬。所築的墳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然而,李勣費盡心機的一計,終於還是沒有保住自己和家族的榮耀。一個不肖子孫,成功毀掉所有,落了個凄涼的下場。

高宗李治後期,苦於眼疾,皇后武則天干政。李治死後,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臨朝稱制。武則天的廢立行為,引起了一批唐朝勛貴的不滿。

武則天廢立唐帝,李敬業不滿

684年,李治病逝、武則天廢立唐帝後幾個月,李敬業、李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勤王救國、匡扶盧陵王李顯複位為名,在揚州舉兵反武。

李敬業、李敬猷兄弟正是李勣的孫子。李勣的長子李震早逝,李勣死後,長孫李敬業襲爵英國公。李敬業從小善於騎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貶為柳州司馬。

李敬業被貶后,心懷不忿,於是聯絡一批因失去官職心懷不滿的官員,聚會於揚州,以挽救恢復廬陵王的帝位為借口,陰謀作亂。

李敬業設置三個府署:一個叫匡複府,一個叫英公府,一個叫揚州大都督府。李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以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設置左右長史、司馬。

徐敬業謀反,駱賓王寫《為李敬業討武曌檄》

李敬業讓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傳布檄文到各州縣,很快就聚集起了十多萬人。

可惜的是,李敬業不聽從軍師魏思溫的建議,攻佔反武地區,俘獲民心,反而意圖奪占金陵,貪圖天子之氣。武則天以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領兵三十萬,討伐李敬業。

數月之間,李孝逸軍隊斬殺了李敬業兄弟及其黨羽,平定了叛亂。武則天大怒,將李敬業祖先的官爵削掉,掘墓破棺,收回賜姓,恢復原來的徐姓。

假如徐敬業能夠採納魏思溫的建議,攻打黃河、洛水,專一的以匡複為目的,即使戰敗被殺,也還有忠義在,可他卻貪圖金陵的天子氣,做起了真正的叛賊逆臣,怎能不失敗呢?

可憐,李勣臨死前的一計,最終還是沒能保住自己和家族榮耀,僅過了15年,便被孫子徐敬業毀壞殆盡,賜姓被奪,更害的掘墓砍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