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冬至時節話「冬至」

百草黃而秋至,問候來而冬至。

冬至,是三晉民間在農曆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Advertisements

南方吃湯圓是因為吃不習慣水餃。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

「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Advertisements

冬至來了,也就到了九九寒天,俗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到了,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中國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冬至夜懷湘靈》

唐代:白居易

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這是一段哀傷的愛情故事,白居易幼年時在宿州符離長大,鄰家有個小女孩名叫湘靈,兩人青梅竹馬,互相愛慕,可是白居易的母親嫌棄湘靈是個村姑,門不當戶不對,不讓他們在一起,後來白居易在長安寫下諸多懷念湘靈的詩,其中就有在冬至之夜寫下的《冬至夜懷湘靈》

《一剪梅》(冬至)

宋代:程垓

斗轉參橫一夜霜。

玉律聲中,又報新陽。

起來無緒賦行藏。

只喜人間,一線添長。

簾幕垂垂月半廊。

節物心情,都付椒觴。

年華漸晚鬢毛蒼。

身外功名,休苦思量。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減字木蘭花》(冬至)

宋代:阮閱

曉雲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

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後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

秉燭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云「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

《點絳唇》(冬至)

宋代:趙彥端

一點青陽,早梅初識春風面。

暖回瓊管。斗自東方轉。

白馬青袍,莫作銅駝戀。

看宮線。但長相見。愛日如人願。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