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脊柱行拳的三種方式、五大要點

為什麼我們患脊柱病的過程總是很隱形?這是因我們在日常的行走坐卧中,顯意識是不關心脊柱的,都是四肢自作主張,想幹嘛幹嘛。時間長了,人的身體就散了,完全是一團碎片。本來四肢都是脊柱的僕人,現在僕人都覺得自己厲害了,成了主子。既然脊柱無須去指揮四肢了,那麼脊柱周圍的筋肉也就僵死了,毫無生氣。練太極對於脊柱就是很好的恢復。

大家都知道,把太極拳打得既緩慢又鬆柔,能疏經脈,通氣血,從而使人體獲得健康和長壽送給大家,但未必人人都知道用脊柱行拳,其實脊柱行拳才是人體養生祛病的根本所在。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手腳隨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

Advertisements

臂和腿好像牽挂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於中軸線,終於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鬆關鍵在於肩胯的放鬆。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后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盪的動力源。

Advertisements

太極拳脊柱的三種運動方式,初學者可能不好把握,但它卻是練拳的必經之路。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三種運動方式,無論是養生祛病,還是技擊功夫,都大有好處。如何把握好脊柱行拳的關鍵呢,這幾個要領不能丟:

第一,立身中正。具體到脊柱,即要求脊柱要能儘可能地上下成一條線垂直於地面。人體的自然脊柱為S形,由胸椎的后曲,頸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兩道彎。根據太極拳對脊柱的弓形要求,這兩道彎曲應該基本上填平(注意,不是幾何意義上的填平)。

對比圖

第二,虛領頂勁。又叫頂頭懸,這是居首位的要領,它就像是一面大旗,一旦開始打拳,就不應該丟了它。做好虛領頂勁的一個關鍵點在於百會穴上領達到人體自然垂直最高度。

第三,含胸拔背,具有舒展頸椎胸椎的作用。含胸與拔背實際上可以看成一個動作,細細體會含胸,不用刻意拔背,幾乎就能做到含胸拔背了。注意,含胸要掌握好分寸。

第四,松腰,和松胯緊密相連。太極拳以腰為軸,拳論說腰不動手不發,腰帶四肢,可見腰在運動中具有優先性和樞紐性的作用。說松腰,其實最主要的是松腰椎。練習松腰時,可體會兩點:一是氣沉丹田;二是命門后撐。

第五,尾閭中正。尾閭,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要尾閭中正,就需要斂臀。這很關鍵。尾閭若不正,前面三個要領的功勞幾乎就前功盡棄。而由於尾閭不好感知的緣故,許多練習者常常在此犯錯。

除了四大要領,還有松肩垂肘,由於它不是直接關聯脊柱的,所以上面沒有提及,但這絕不意味著它不重要。還有一點也必須提及,即節節貫穿。太極拳是一項整體性的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這個一動無有不動,具體到脊柱,就是24個椎節的節節放鬆。沒有節節放鬆這一環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節節貫通,就相當於把體內的長江大河或高速公路全部疏通,使其沒有一處有礙。

知易行難,特別對於初學者。每一個動作要領都需要專註感知,反覆練習,稍有馬虎,就會影響練習的效果。太極拳就像是一架精密的儀器,一方面是局部零件的各司其職,另一方面又要求整體性的高度配合(成整體運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