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生產優缺點及批次生產轉化前注意事項

隨著規模豬場全進/全出(AI/AO)生產模式的應用,批次生產也應運而生。當前批次生產是個熱門的話題,今天筆者介紹批次生產的優缺點,並對什麼類型的豬場才能做批次生產作出分析,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啟迪

關鍵詞:批次生產;規模豬場;生產效率;全進全出

首先介紹一下批次生產的定義,批次生產就是將原有連續生產管理模式每天都有斷乳、配種及分娩的工作,改為在集中的時間段完成生產工作,間隔分明且有規則,可以使傳統連續飼養方式造成的疾病傳播得到阻斷。豬舍管理採用全進全出方式隔離飼養,所有生產階段雖處在同一豬場內,但由於實施批次生產,不同批次豬只絕不混養,每棟豬舍即是一批豬只,可視豬場規模大小可改為1/2周、1周、2周、3周一個批次生產,各棟豬舍間嚴格執行隔離防疫措施。不同生產階段(例如種母豬、分娩哺乳、保育、生長育肥等不同之分段方式)的豬只各自處於不同的豬舍內,如此使用全進全出的方式可以阻斷疫病在豬只間的水平傳播。

1 批次生產的優點

1.1 能提高豬群健康水平

因為批次間豬只不混養、並欄,豬只應激減少,不同日齡的豬只分別在隔離的空間飼養,可以有效防止水平感染,阻斷疾病的傳播,進而提高豬群健康水平。

想想為什麼傳統的連續式生產的豬場豬病越來越多?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包括營養水平、飼養管理、環境條件等。就飼養管理來說,由於飼養管理水平差,豬群飼養密度過大,同一幢舍不同日齡的豬只混養在一起,易造成疫病在場內的水平傳播;夏季高溫高濕容易中暑,冬季低溫容易患感冒和風濕,高濕容易發生皮膚疾病,空氣中有害氣體含量超標往往會發生呼吸系統疾病;舍內環境衛生差、糞尿不及時清除,給各種寄生蟲的滋生創造條件,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這是造成豬病接連不斷的根本原因。

1.2 減少預防性藥物的使用

批次生產可以生產出健康狀況良好的豬群,和連續式飼養模式比較,可以減少預防性藥物的使用量,豬只的日增重、飼料效率、死亡率及用藥成本皆有顯著的改進。批次生產前後對批的話,特別明顯的是保育豬的保健費用會大幅度下降。

1.3 節省員工工作時間,降低精液成本

批次生產將每天或每周都需要執行的配種、分娩等重要工作,集中於短時間內(三天)完成,節省了員工工作時間,提高豬場管理效率。可以改變員工沒有休息日的現狀,讓日常工作變得有計劃性和可預知性。計劃生產使得工作量相對集中,可以降低人事成本,在工作量大的日子,可以調動員工或聘請臨時工支持。批次生產每批次要求控制在3天內全部分娩完畢,大批母豬同時分娩,各分娩母豬平均哺乳新生仔豬時,交叉寄養比也較容易,可利用該批懷孕母豬已經有2 ~ 3 頭分娩后,使用喜娩康( PGF2α)使母豬同期分娩。同一時間段分娩的豬只,由於免疫水平一致,甚至於豬只上市時,整批出售肉豬整齊度好,售價可以高出0.2元/Kg。

此外大批次配種,必須使用人工授精技術才能應付大量精液需求,將使場內公豬在養頭數減少,可以向公豬精液供應中心議價,外購優良新鮮精液使用,或可以數個豬場共享優良公豬精液,共同採購優良種公豬,降低生產成本。

1.4 飼料效率高,更便於監管

在良好乾凈的飼養環境中,病原危害極低的狀況下,豬只生長速度加快,上市日齡可大幅縮短;但越乾淨的環境,越應該注重生物安全,否則豬只患病之風險更高。在疾病病原濃度很低的環境下,豬只所攝食之飼料,只需要少量轉換成免疫物質,蛋白質可以完全消化吸收,提高飼料效率,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批次之間,豬舍隔離性良好,環境溫度及通風容易分別控制,營養需求可依照不同日齡體重或豬只公母分欄飼養,提供最佳營養配方,減少飼料營養的浪費。飲水及耗料可依批次或單位個別監視使用量,可提早預知豬只健康狀況,及早預防豬只疾病。批次之間空欄時間容易控制安排,豬舍硬體的維修、清洗及消毒可大規模進行,提供乾淨的畜舍給新批次豬只關養。可以將主要的飼養技術及人力集中在配種、分娩及保育照顧工作,將時間及精力專註於豬場最重要的地方,使整個豬場飼養成績大幅進步。

綜上所述,批次生產的優點是能降低豬只患病的概率、提高飼料利用率、提高豬場管理效率,從而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

2 批次生產的缺點

2.1 母豬方面

批次生產的豬場,由於後備母豬和乏情母豬缺少外界刺激,不能在需要的時間內發情,因此需要更多的母畜配種,以減少分娩欄空欄的情況出現,配種目標才能達成。同時,懷孕母豬過多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2.2 公豬精液

由於配種時間集中,種豬使用強度時強時弱,可使用人工授精技術及多家友好豬場共享公豬精液來克服。每周的中期配種(周三之後)可能導致母豬在周末分娩,假如由傳統的連續飼養模式改變為批次生產,過渡期可能產量會降低,隨後因生產速率增加和醫藥費減少,而收益很快地恢復。母豬群中一些延後或提前分娩的變異,將增加斷乳仔豬群中日齡和體重的變異。小體重斷乳仔豬因為防疫隔離問題,不能留待下批飼養,會增加淘汰豬只數量。

2.3 工作更強調計劃性,計劃必須周密

批次生產工作現場一旦工作安排不恰當時,工作量有時會過大,造成工作質量不佳。批次配種數量如果調整不當,或分娩率突發變化,可能造成生產斷檔。批次生產模式其分娩床比傳統連續式模式需求數量會增加,且因為批次間屬於不同關養單位,通風控制設備及豬場面積利用率等也相對增加,建築及硬體成本相對較高。

3 批次生產轉化前需要考慮事項

3.1 批次間隔時間選擇依照在養規模及各豬舍面積決定每一批次的間隔時間,大型豬場其實很多在施行批次生產了,只是斷乳后保育空間並未成批隔離飼養,只要將保育及育肥部分之成批隔離解決即可改善現況。小型豬場可以選擇2周、3 周或5 周一個批次之間隔(表2),如果考慮整個豬只發情周期,建議小豬場採用3 周批次操作較為恰當。

3.2 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數量

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數量決定每一批次母豬群數量,也關係到整場在養母豬群數量,不同批次之分娩舍間應該有明顯隔離飼養措施。

3.3 分娩率各個豬場配種分娩率水平不同,甚至春秋季、冬季、夏季的成績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應隨本場不同季節之配種分娩率決定該批母豬配種頭數,以符合分娩單位的需求(重中之重-必須確保分娩舍滿床)。

3.4 公豬利用率在養公豬頭數會因為批次生產而減少,可考慮與周邊友好豬場合作共享公豬,共同集資購買優良種公豬;人工授精技術在批次生產的豬場是必備的技術(你的豬場條件是否具備? ),只有人工授精技術熟煉具備條件的場才可將人工授精技術提升至子宮深部注精技術,提高公豬利用率。

3.5 後備母豬後備母豬來源及數量應事先計劃好,考慮外購種豬或自繁自養補充。欲進入生產豬群之後備母豬,應至少觀察到1個發情周期,將各項基礎免疫做好后,再進入繁殖豬群,詳細掌握後備母豬的發情周期,這樣可以降低發情同期化藥物的費用。

3.6 工作人員批次作業集中,轉型前應事先調整或培訓技術人力,一定要將技術人力投入最重要的配種、分娩及保育工作。

(未完,待續)

來源:養豬職業經理人 施增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