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多年不愈,可能是胃裡的細菌「搗亂」

一天下午,我被特保中心的主任叫過去,說是有人預約掛我的號。我匆匆趕到那裡,發現挂號的病人是一位20多歲的女孩。

她告訴我,她患慢性蕁麻疹有七年了,這麼多年來很受折磨,特別是高中學習期間老犯病,吃些抗過敏藥物就沒精神聽課,老打瞌睡,現在大學都快畢業了,想了好多招都沒用。

我靜靜地聽她敘述,心裡不斷盤算著。這個病原因複雜,病人很多,很不好治,這個小女孩會有哪些可能呢?

望著她期盼的眼神,我開玩笑道:「你這是人生的'七年之癢'啊!」聽我這麼一說,她也笑了起來,氣氛輕鬆了很多。

我詳細地問了她的飲食習慣如何,是否有過什麼疾病,是否做過過敏原檢查,是否有胃病尤其是是否有打嗝或口出酸氣等情況……在詢問過程中,小女孩有些不解:蕁麻疹不是皮膚病嗎,與胃有什麼關係?

Advertisements

過敏、瘙癢,與胃的關係可大了

我告訴她,幽門螺桿菌、肝炎病毒、鏈球菌、弓形蟲和部分真菌等在體內的感染等與蕁麻疹有關,一些人慢性蕁麻疹與胃的關係可大呢。

如果胃中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等,就會分解食物中的某些成分,產生有毒或刺激因子等物質,影響胃粘膜的消化吸收,使大分子過敏物質通過胃粘膜進入體內,引發持久的過敏,造成風團、瘙癢等。

聽我這麼一說,她忽然記起來:「我兩個多月前體檢,查過幽門螺桿菌,是陽性的,比值還比較高,可大夫說不要緊,我就沒在意,原來與我的蕁麻疹也有關呀!」

我告訴她:「幽門螺桿菌不僅與蕁麻疹有關,還會引起胃炎、胃潰瘍、胃癌、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紫癜、過敏性紫癜等疾病。你應該去找消化科大夫治療,我先給你開些抗過敏藥物,你配合消化科藥物服用,過段時間再來複診。」

Advertisements

治好胃病,皮膚問題可能就沒了

兩周后的星期三下午,這個女孩來找我複診。她對我說:「你開的葯我沒吃,因為我不知道兩個科的葯能不能混著吃,所以先吃了胃藥,你的葯我還放在家裡。」

我問她:「那你蕁麻疹還在發嗎?」她回答說:「奇怪,我把胃藥吃了幾天後,就沒發蕁麻疹了,難道真的與幽門螺桿菌有關?我還要吃你開的葯嗎?」

這個結果令我很高興,畢竟沒有再出疹了。我對她說:「當然不用再吃了,你這是歪打正著。可能你的胃病治好了,蕁麻疹也就好了,可謂一箭雙鵰。」

她滿臉高興地走了。望著她離去的背影,我自言自語地說:「難道慢性蕁麻疹這麼簡單,這個病人就是幽門螺桿菌搗的鬼?」

慢性蕁麻疹患者,查查幽門螺桿菌

為了弄清楚這深層次的原因,我晚上查閱了相關文獻。原來1998年加斯巴里尼醫生就發現,55%慢性頑固性蕁麻疹患者胃內可查出幽門螺桿菌,經抗菌治療消除幽門螺桿菌后,有81%患者蕁麻疹不再發生。

而且,這類病人體內往往存在特異性IgE型抗幽門螺桿菌抗體,可持續釋放抗原,導致人體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引起組胺釋放,造成過敏癥狀。

體內外研究也發現H幽門螺桿菌及其相關成分可能引起人體局部的微血管損傷和功能失調,這可誘發或加重皮膚水腫或風團的形成。

還有人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通過改變胃黏膜的通透性,促進組胺的釋放,引起人體內的免疫功能紊亂,誘發機體體液免疫失去平衡,產生特異性抗幽門螺桿菌IgE以及誘導嗜酸粒細胞有毒陽離子蛋白和鹼性蛋白釋放,進而引發慢性蕁麻疹持續不斷發生。

與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有關的幽門螺桿菌,有可能成為慢性蕁麻疹的的幕後兇手。因此,患有久治不愈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應去醫院檢查胃內是否有幽門螺桿菌存在

如有,可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常用的藥物主要有羥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黴素、甲基紅霉素等。按照消化科的「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進行正規的治療,慢性頑固性蕁麻疹患者或許能意外痊癒。


馮愛平醫生是武漢協和醫院皮膚科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8年獲得中國皮膚醫師協會十大優秀中青年醫師獎。主要從事過敏性皮膚病和皮膚腫瘤的基礎免疫和臨床研究。

馮醫生從事皮膚性病專業29年,對過敏性皮膚病、真菌性皮膚病,自身免疫性皮膚病,皮膚腫瘤等疑難皮膚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相關問題可以到好大夫在線網站諮詢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