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粥·煮人(2018修訂版)

時間萬能

讓時間磨練你的人生

煮去陰霾暴戾之氣

行不行

時間萬能

人 常常在萬能之外稱雄

慢慢的煮一鍋粥吧

把人還給人生

時間萬能

拿出巨量的勇氣

煮一鍋粥

行不行


煮粥·煮人


有了「勇氣」,才能勇敢做出選擇,哪怕是煮一鍋粥。這並不容易,因為一要拿出時間來「浪費」;二要用務正業的心態日日年年不務正業地煮好這一鍋粥。在這極速盲動「發展」與「先進」的時代,「勇氣」盡皆給了正業,煮一鍋粥這種不務正業的事兒不勇敢還真是不行!閑言少敘,咱們還是煮粥吧——

水。

自然泉水、井水當然最好,如果覺得太奢侈了,您自己看著辦吧。比如,一位87高齡的老中醫就當面和我說過「我不喝瓶裝水,有毒,只喝最普通的水,好!」總之不管什麼水吧,把水先放到鍋里煮沸,水沸后,不要急著下材料,先用勺子順時針攪合9次,攪合時每次都自然捎帶舀起一勺水從中央倒下。這樣的好處是「和」。

火。

最好用砂鍋作為煮粥的用具,我這裡講的不是科學,是我本人的經驗。用柴火最好,可除了農村地區現在基本不可能實現,那就用煤氣吧。退而求其次,再用電;最忌用自動化超級方便的那些工具,那會讓人瞬間變成廢物,至於萬能懶病已經變成是真實的懶癌了;

「和」字最初是與樂器和祭司有關,所謂天人合一、律呂調和,後轉為音樂和諧之意。然後,有了「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多意義。對於傳統中國人,無論葯療還是食療,都是「和」為貴。人也是,所以才有「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等等。此間,或可悟得「無入而不自得」「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以及當下正在泛濫的「致良知」等微言大義,豁然開朗。

其實,對任何人來說,能把煮粥變成充滿樂趣,比較好玩的事情來做,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啦。為什麼?因為,這樣(包括下面)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會在不經意間實現手眼身心協調,很容易進入專一寧神、氣定神閑的平和境界——即孟子所謂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具體講便是養氣養心的大學問「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以及《壇經》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滬上名醫鄒孟城先生以臨床臨症三十年體悟到

「強大或持久之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集中於一點,即可產生意念力。意念力與短暫或散發之精神活動相較,其對於人體生理病理之作用及影響,百倍過之。」

俗世的工作坊、培訓班、禪修營等等許人短暫奇迹,也許還真無法超越此種俗世煮粥的境界呢,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太功利而急於向外求成以至於內之自性早已失守,身心終究難免漂浮之感、無處安放之焦慮煩躁。實如煮粥期間,或視如千篇一律之麻煩瑣事心不在焉或心有旁騖,或視如無上神異之乾坤大法陷入虛妄過用其心,則所煮之粥定非上品,益人之力如何便無需多言。思修及此,無論任何人,或可以觸類旁通同理去考慮很多事情的處理辦法;思修不及此,時間慢慢會告訴那些有心還不能及的人們吧……

誠如鄒孟城先生所言:

「『…國內也有人調查過癌症病人的心理狀態,結果癌症組中有精神刺激因素者佔86%,而非癌症組中,有精神因素者佔15%。癌症組受到的精神刺激強度也比一般組病人要強。』由是觀之,可見精神因素為釀此大禍元兇之一,亦為除此大病之靈丹妙劑,惟有患者駕馭得當與否耳。

精神因素形成之意念信息,穩定正常則輔佐君主之官而『神明出焉』,變動不居則戕賊自身、逆亂氣機而變生諸病。因而須掌握其特性,進行有效調節,用以預防及控制疾病,保持健康。然人身五志易極,七情易傷,心識田中,波瀾起伏。因而平昔宜加強思想修養,心理鍛煉,達觀人生,積極向上。則『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孟子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豈僅養生保健、祛病延年而已矣。

孟氏心法(服務指南2018版)

③先下食材。

「和」完了水,下第一批粥材,比如,豆類、高粱米、玉米碴、蓮子、百合干、芡實、核桃仁(掰成小塊)、薏仁米、葛根、茯苓之類。因為這些材料抗煮,也不會輕易溢出,可以蓋蓋大火煮沸,中火煮至少30分鐘左右,中間可以隨意攪合幾次,總之,就當玩么!其實,是要慢慢學會觀察體悟這些過程中,水、火、氣、食材等的種種變化;當然,從中意致體悟「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也是可以的。莊子早就告誡過,慎聽那些所謂大師們勵志一刻、激昂一場的「口水」道理,因為「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不期精粗焉」

④ 隨後米穀。

根據個人口味,如果喜歡大米,就可以將大米下鍋,同上,先順時針多攪合幾下,因為有些米還在鍋底趴著,要把他們趕起來,不然會粘鍋。這是煮大米一類食材最需注意的一點,包括糙米、黑米、紫米、粳米等等。大火煮到開鍋,調小火候,再攪合,既為了防止粘底,也可以使多種材料逐漸調合,調和后便無需多費攪合之功。然後,以文火繼續煮到生津止渴的米穀精華(此即粥油,本篇特別增錄了滬上名醫鄒孟城先生《粥油益陰有殊功》全文,見後文。)盈盈可見,引人食慾為止。

以上攪合完,如果需要加入大棗、桂圓肉、山藥、黑芝麻、枸杞子等,就在調文火前一併加入即可,此後就要留心照顧,下米后就容易溢出啦;

若喜歡放小米或玉米片,就在第一批材料煮30分鐘左右時將火調中,再煮10—20分鐘左右,然後,再放入小米、玉米片等,半加蓋或間歇加蓋煮沸,期間必須勤攪合,並將火調小慢慢熬,因為這類粗糧容易煮,但也特別容易溢鍋,尤其補中益氣的小米,最需要多多關照。

當然,熬粥也是憑熬粥者的用心決定其好吃益人的程度,所以呢,關照它多一點,它也就益人多一點,如東坡先生所言「火候足時它自美」。此間,可深悟《周易》「未濟」「既濟」之旨。但凡事都有界限,「過猶不及」,所以「中庸」是非常重要滴。我這所言皆是源自實踐的體驗,與宗教或邪教的一些說法有本質不同,請別曲解,甚至誤會。

特殊食材。

如果想放枸杞和菊花,我這裡要特別說一下枸杞和菊花。紅枸杞可以直接放進去煮粥,放的時間一般應該在粥出鍋前的15分鐘前後即可。黑枸杞因為高溫會破壞了花青素的營養功效,所以,我的方法是,如果想放,就將黑枸杞與雪菊、貢菊或杭白菊等泡水,在粥出鍋前將濾出的水倒進去,不蓋蓋,攪合幾回,十分鐘左右將火關掉。若是紅枸杞則在調小火時倒入枸杞水或直接將枸杞放入即可。

⑥特殊個體。

脾胃較弱者、大病初癒以及慢性病人或老人家吃的粥,小火多熬煮一會最好,其中的紅豆、綠豆、米和薏仁、蓮子等都會熬到開花,也就是粥料與粥湯非常調和,適合老人家或病家脾胃,易於消化吸收。而熬制的過程也是養神的過程,因為專註,可以慢慢使人心氣平和,這與粥益人是相得益彰的。且,長此以往對抑鬱焦慮、失眠等有非同藥物可比的幫助。

⑦食粥的方式。

粥熬好了,先盛出來以粥油為主較稀的一碗,涼一涼,慢慢喝下去。然後,再吃較稠的,若配其他主食,以清淡為主,過於油膩和刺激性會影響粥的補益效果。

早在陸放翁的時代便有了「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這是與今天的科學或醫學道理完全吻合的經驗之談。(詳參無需針葯,飲食療法治療胃潰瘍。89歲老中醫延壽法:每天一碗「神仙粥」)所以,本篇以上方法非獨創或原創發明,標「原創」(本平台所有標記盡皆此意)僅為表明所來有據,非平台主人故弄虛玄,文中諸種經驗皆是從歷代養生及醫學著作(比如《食療本草》《老老恆言》及歷代名醫家臨床驗案等)中精鍊出來,並經過本人親自實踐的,當然,信不信由您嘍。下面介紹幾種個人偏好的食材——

主要食療食材

(米穀類、常見類從略)

1、蓮子(可帶蓮心)——古名藕實。味甘、澀,性平。入脾、腎、心經。稟芬芳之氣,合禾穀之味,為補脾之要葯。《食療本草》等載:「利益十二經脈、二十五絡氣血,能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因此,它既能補脾澀腸止瀉,用於治療脾虛泄瀉、食欲不振等症;又能交通水火而溝通心腎,以養心安神、益腎固精,用於治療心腎不交、心悸心煩、頭昏失眠,以及腎虛下元不固所引起的遺精、尿頻、崩漏、帶下。蓮心清心安神。(蓮子與芡實同用,因其延緩衰老作用明顯,故對兒童成長會有延遲性影響。)

2、芡實(雞頭米)——味甘、澀,性平。入脾、腎經。本品以甘補脾,以澀收斂,故為收斂性強壯葯。它既能健脾除濕、收斂止瀉,用於治療脾虛不運、久瀉不止,以及小兒脾虛泄瀉之症;又能固腎澀精,用於治療腎氣不足、精關不固所引起的遺精、早泄,以及腎虛所致夜尿多、小便頻數等症;還能收斂固澀、除濕止帶,用於治療濕熱帶下、脾虛帶下之症。《食療本草》等載:「治風痹,腰脊強直,膝痛。補益中焦,益精,強志意,耳目聰明」。(其與蓮子同用,因其延緩衰老作用明顯,故對兒童成長會有延遲性影響。)

***以上二味神仙藥,平台主人時常伍用。芡實甘平,健脾止瀉,固腎益精,祛濕止帶;蓮子甘澀,健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二葯配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3、扁豆——又名白扁豆。味甘,性溫。入脾、胃經。甘溫和緩,補脾和胃而不滯膩,清暑化濕而不燥烈,為和中健胃、清暑化濕、利尿止瀉之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婦女帶下,以及暑熱頭痛、惡寒煩躁、口渴欲飲、心腹疼痛、嘔吐腹瀉等暑濕之症。尚可烏髮。《食療本草》等載:「補五臟,助十二經脈,益中焦,暖腸胃」。

4、山藥——原名薯蕷。味甘,性平。入脾、胃、肺、腎經。質潤液濃,不熱不燥,補而不膩,作用緩和,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要葯。它既能補脾胃、助消化、補虛勞、益氣力、長肌肉、潤皮澤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體倦神疲,以及脾虛泄瀉、大便稀溏、狀如水樣、甚則完谷不化等症;又治小兒營養不良,以及脾虛帶下等症;還能補脾益肺氣,用於治療肺脾兩虛的慢性咳嗽、表現為痰多清稀、食慾減退、身體消瘦、倦怠無力等症(可見於肺癆病)。此外,還能益腎強陰、補腎固精,用於治療腎氣不足所引起的遺精、遺尿、尿頻等症。尤其它含有的黏液蛋白有減低血糖作用,可用於治療糖尿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食療佳品。

***本品也是平台主人燉湯、煲湯的常用食材之一。

5、百合——味甘、性微寒。入心、肺經。本品氣味稍緩,甘中有收,既能清心肺之餘熱,而斂氣養心、安神定魄,用於治療熱性病後、餘熱未盡所引起的神思恍惚、煩躁失眠、莫名所苦的「百合病」;又能潤肺止咳,用於治療肺燥咳嗽,或肺虛久咳,或陰虛久咳、痰中帶血等症。總之,百合可以清熱解毒、潤肺利尿。對肺陰虛的咽干口乾,慢性咽炎等有效,也是心煩驚悸、神志不安、失眠多夢者的一種食療佳品。

6、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胃、脾經。輕揚升發,既能發表散邪、解肌退燒,以治感冒、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項背強痛之症;又能疏通足太陽膀胱經之經氣、改善腦血循環及外周血液循環,而治高血壓之頭痛、頭暈、項強、耳鳴、肢體麻木,以及胸悶不舒、心前區發作性疼痛等,如冠心病,心絞痛諸症;還能疏表透疹、以升發清陽之氣、引內陷之邪外出、故可透疹,而治麻疹透發不暢等症;還可升發清陽,鼓舞脾胃陽氣上升,而升清止瀉、生津止渴,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濕熱瀉痢、熱性病之口渴,以及上消證(類似糖尿病)之口乾、口渴等症,是傳統醫學和現代臨床醫學證明的糖尿病經驗用藥療食療之重要材料。

實驗證明,葛根能擴張腦、心血管,改善腦循環,冠狀循環,降低血糖,並有較強的解熱作用,以及緩解肌肉痙攣等作用,所以也特別適合老年人合併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腦血管疾患的食療。

7、茯苓——又名雲苓。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腎經。甘淡而平,甘則能補、淡則能滲,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專益心脾、利水濕,且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故為健脾滲濕之要葯。用於治療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內蘊,症見食少脘悶、便溏泄瀉,或痰飲停滯,咳逆胸悶,或小便不利、水腫等症;還能寧心安神,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症。茯苓是治療胸肋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口焦舌干,利尿的經驗用藥食材。

***名醫岳美中先生曾專文講述「一味茯苓飲治發禿」:茯苓500~1000克,研為細末,每次服6克,白開水沖服,一日兩次,堅持服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以髮根生出為度。他親自治療一位21歲患者,約服此方兩個多月,發叢生,基本痊癒。先生解釋「張石頑說:『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甘淡而平,能守五臟真氣。其性先升后降。』《內經》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知淡滲之味性,必先上升而後下降,膀胱氣化,則小便利。發禿的形成,多因水氣上泛巔頂,侵蝕髮根,使髮根腐而枯落。茯苓能上行滲水濕,而導飲下降,濕去則發生,雖不是直接生髮,但亦合乎『先其所因,伏其所主』的治療法則。」

8、茯神——茯神為茯苓菌的菌核抱松根而生的部分。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因其抱木心而生,故入心者居多,功專導心經之痰濕,以開心益智、安魂養神,用於治療心虛驚悸、失眠、健忘、驚癇、小便不利。

9、地黃——(與枸杞一樣,是東坡居士的最愛之一。他在湖北時自己種,但不夠吃,還會寫信給遠方的朋友去討要。)地黃入葯分鮮地黃、乾地黃、熟地黃三種。鮮地黃又叫鮮生地,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甘寒多汁,略帶苦味,性涼而不滯,質潤而不膩,長於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涼血止血、止血不留瘀,用於治療熱性病之邪熱入營,身熱、口渴、舌絳,或身發斑疹,或陰虛火旺、咽喉疼痛,以及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諸症。另外,還治虛勞骨蒸、消渴、便秘等症。乾地黃又名干生地、大生地,味甘、苦,性涼。入心、肝、腎經。味厚氣薄,功專滋陰清熱、養血潤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用於治療溫病發熱、舌絳口渴,陰虛發熱,熱性病後期,低熱不退、消渴、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熟地黃即是地黃用酒、砂仁、陳皮為輔料,經反覆蒸曬,至外色黑、油潤,質體柔軟粘膩而得。味甘,性微溫。入心、肝、腎經。味厚氣薄,為補血生精、滋陰補腎、滋陰退熱之要葯,用於治療血虛所引起的萎黃、眩暈、心悸、怔忡、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症,以及肝腎陰虛、骨蒸潮熱、盜汗、耳鳴、頭昏、遺精、滑精、消渴諸症。總之,地黃可抑制血糖,強心,適用於糖尿病一般性的身體衰弱的葯食療。

9、黃精——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質潤,善補脾陰,為滋補強壯之品。上入於肺,有養陰潤肺之功,用於治療陰虛肺燥所引起的咳嗽痰少,或乾咳無痰等症,又可用於肺結核之咳嗽痰少、咯血、胸痛等症;中入於脾,有滋養補脾之功,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減少、神疲體倦、舌乾苔少等症;下入於腎,可補陰血、填精髓、理虛弱,用於治療病後虛弱,陰血不足所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眼黑、視物不明等症。

***本品,平台主人主要用來泡酒,不捨得煮粥。

10、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性善下行,既能清熱利濕、行血消腫、通利小便,令濕熱從小便而出,用於治療水腫脹滿、小便不利(類似腎炎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等)、腳氣水腫、輕症濕熱黃疸,如發熱、無汗、身發黃(類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又能行血降火、清血熱之毒,用於治療糖尿病、癰腫、瀉痢。

11、桂圓肉——又名龍眼肉,龍眼別名桂圓、圓眼、圓肉。味甘,性平。入心、脾經。長於補益心脾、補血養肝,用於治療心脾虛損、氣血不足、體力衰弱、失眠健忘、驚悸怔忡,以及眩暈等症。《神農本草經》記載:龍眼肉有治療「五臟邪氣,安志厭食」的功效,稱「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滇南本草》「龍眼。主治養血安神,長智斂汗,解蠱毒,去五臟邪氣,開胃益脾。小兒未斷乳者忌食。」(煮粥時,可與大棗交替使用,但需考慮時令,謹防滋膩之弊)

12、大棗——味甘,性平。《神農本草經》謂「大棗,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氣,安中,益氣,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葯。」漢代以前已經廣泛應用,至漢代特點有三:(1)補中益氣,主在太陰。既能安中益氣,又能補中生血,故治療中虛不足之症;(2)扶正祛邪,用於六經。大棗多見於六經諸方證,皆是以安中益氣、扶正祛邪為用;(3)護胃緩急迫。常見與攻邪劇烈葯伍用,既可緩和諸葯峻烈之性,使攻邪而不至於傷正,又可補中養胃,防止攻逐太過之弊。

大棗還具有一種獨特的性能,那就是既健胃緩急迫又能利水,一般甘葯都不利小便,比如甘草,惟有大棗能利小便、祛水。因此,以之配伍他葯不但治療懸飲,凡是胸水、腹水用之皆良效。

13、薏苡仁——又名薏仁、苡仁、米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大腸經。本品最富有滋養,為易於消化的穀類,是健脾補肺之要葯。能升能降,升少降多,上行清肺熱,以使水之上源清凈;下行理脾濕,滲利腸胃之濕,用於治療肺癰、腸癰諸症;生品入葯,既能清熱滲濕、利水消腫,又祛濕除痹、緩和拘攣,用於治療水腫、腳氣脛腫、小便不利等症,又治濕滯肌表經絡、風濕痹痛、肌肉攣急疼痛等症。另外,還能健脾止瀉,用於治療脾虛濕盛之泄瀉等症。

14、核桃仁——又叫胡桃仁、胡桃肉。味甘,性溫。入肺、腎、大腸經。味甘氣熱,皮澀肉潤汁黑。它既能溫補命門、澀精固氣,用於治療腎虛陽衰、腰痛酸楚、兩足痿軟、小便頻數等症;又能補氣養血、斂氣定喘,用於治療肺腎不足、咳嗽氣喘(類似喘息性慢性氣管炎)等症;還能溫肺潤腸,用於治療血虛、津枯所引起的腸燥便秘,也可治老人氣虛便秘(習慣性便秘)。

15、黑芝麻——又名胡麻仁,味甘,性平。入肺、脾、肝、腎經。《食療本草》載:「潤五臟,…填骨髓,補虛氣。」具有滋養肝腎、養血潤燥的作用。生用外敷腫毒惡瘡,熟用內服有養血補肝腎作用,能治肝腎不足的虛損病,可使筋骨堅強而有力。此外,本品還有潤滑大腸作用,可用於老人、產後及病後腸液枯燥的大便秘結。因此,特別適合因肝腎不足所致的脫髮、鬚髮早白、皮膚乾燥、大便秘結的中老年朋友食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黑芝麻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E、維生素B1、B2、多種氨基酸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有延緩衰老的作用。(除腸炎外,可常用。)

16、綠豆——性味甘平,入心、胃經。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益肝。《藥性三字經》謂本品「通行十二經」,「解一切藥草、牛、馬、金石諸毒。」綠豆衣,也即綠豆的種子皮,故又名綠豆皮。味甘,性寒。入心、胃經。能資脾胃、厚腸胃、潤皮膚、和五臟、消水腫、清暑熱、解毒熱,尤擅清腸胃熱毒。綠豆衣體輕氣寒,比綠豆更涼,故清熱解毒、消暑止渴、利尿、清腸胃熱毒之力更強,用於治療夏日中暑、口乾口渴、心煩不寧等症,又能治療瘡毒癰腫諸症,還能解烏頭、巴豆之毒。

18、 紅飯——又名赤豆,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腸二經。利水除濕,止癢,和血排膿,消腫解毒。古人有「久食瘦人」之說,可見減肥功效卓著。

17、 ——性味甘平,入肝、腎二經。活血、利水,祛風,解毒。本品尚有潤腎燥而止盜汗,補腎虛而止遺尿的功能。

***以上白扁豆、綠豆、赤小豆、黑豆、紅飯豆都是平台主人日常配用之主要食材,尤以白扁豆、黑豆、赤豆為常。《本草綱目》記載:扁鵲三豆飲由綠豆、赤小豆、黑豆、甘草節組成,治瘡毒初起,又治「天行痘疹,預服此飲,疏解熱毒,縱出亦少。」故歷代醫家多將此方用治痘疹、瘡毒之症。近現代醫家實踐驗證,本方藥性平和,味甘而淡,不傷胃氣,而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養肝潤肺,滋燥生津諸作用。具有滋養之功,但滋而無滯,雖清熱解毒,但清而不伐。清中寓補,補中寓清。若能靈活加減,除瘡毒、痘疹外,還可用於因風、熱、燥、火等陽邪為患,導致傷津耗液之燥熱等症;更適用於臟腑機能失調如內臟津虧,或臟腑燥熱傷陰之症,如肺腎陰虛,肝腎陰虛,肺虛燥熱,肺胃鬱熱,肝虛不眠等諸多方面。

18、 枸杞——味甘,性平。入肝、腎經。質體柔潤多液,是一味補養肝腎沖督精血之妙品。功擅補陰壯水、滋水涵木,以治肝腎不足,精血虧損所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昏耳鳴、遺精滑泄,以及肝腎不足,精血不能上榮於目所引起的眼目昏花、視力減退(類似早期老年性白內障)。另外,它還對肝臟尚有保護作用,可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症屬陰虛者。還可用於消渴、虛癆咳嗽。

***枸杞伍菊花,乃平台主人日常飲品之一。也從多位老中醫那裡了解到他們枸杞子應用之臨床經驗。

19、黑枸杞——是迄今為止發現的OPC(原花青素)含量最高的天然野生植物。具有抗衰老、改善睡眠;補腎益精、預防癌症;美容養顏、改善皮膚;護肝明目、增進視力;改善循環、增強體質和防治糖尿病等功效。

20、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入肝、肺經。質輕氣涼,為疏風清熱之要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溫病初起之頭痛、發熱等症,又能清肝瀉火、平降肝陽,用於治療肝陽上擾、頭痛頭暈、肝火上攻、目赤腫痛等症,還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諸症。後世把菊花作為延年益壽葯,也是主要用其清熱功能,與桑葉伍用之桑菊飲乃辛涼解表之劑,治療表裡同病里熱輕者。

21、崑崙雪菊——雪菊中富含的生物總黃酮、萜類物質、含硫化合物,被統稱為具免疫調節功能的因子,是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抗腫瘤與抗衰老相關藥物中重要的元素。

平台主人於煮粥補益一事斷斷續續已有十多年灶邊經驗,故篇名不變逐年增補修訂分享,供需要的親朋好友隨意參考應用。今年特別增錄名醫鄒孟城先生記述的與煮粥直接有關的內容,以饗同好。

滬上名醫鄒孟城先生早年因母病,幸獲孟河醫派中醫腎病學宗師、我國第一批中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鄒雲翔先生診治,「見先生醫術之神,倍生敬慕」立學醫之志。先後師事名醫吳竺天、姜春華、楊永璇諸位先生,廣求諸師心傳,理法方葯、針灸氣功,甚至精神心理靡所不及,兼收並蓄。終成滬上一代名醫。

本篇僅摘錄先生與「粥」有關的述作原文——


粥油益陰有殊功


粥油者,乃煮粥甫熟時所成之稠汁也。下自孩童,上至耄耋,無不食之屢矣。至其益陰之功,則知之者鮮也。夫米為養生首要之物,而粥油為米中之精華,其功用已不待言。

趙晴初《存存齋醫話》論粥油甚詳,其文曰:「余治一暑濕證,已熱退神清,胃動進食矣。忽急邀診,乃發熱神昏,更加氣喘,細詢因吃粥油三、四盞,遂至此。餘力辭,病竟不起。閱《本草綱目拾遺》言:『粥油能實毛竅,益陰之功勝熟地。『暑濕初愈服此,安得不複發而增劇也!又袁了凡先生曰:煮粥飯,中有厚汁滾作一團者,此米之精液,食之最能補精。又《紫竹林單方》治精清不孕方,用粥油日日取起,加煉過鹽少許,空心服下,其精自濃。」

趙晴初此說,可謂簡潔明了,要言不繁。其於正反兩面,論粥油益陰之功,直截了當。而殊不知粥油尚能治肺癆大病,誠能起死人而肉白骨。余於早歲業醫之初,偶聽市結防所領導之報告,中間現身說法,謂其少年時,曾在某紗廠作童工,白晝十餘小時繁重勞動,夜間睡卧低矮陰濕之雙人床,名曰「鴿子鋪」,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久之則潮熱口乾倦怠乏力,納呆神瘁。入夜必盜汗,衣被盡濡。不得已求醫問葯,確診為「肺結核」。然無力治療,坐聽天命而已。幸有一老年廚師竊告之曰:粥之濃汁能治此病。並囑其備一大號茶缸(搪瓷杯),暗暗放入廚中指定之處,該老廚師於每日清晨大鍋粥成時,即舀滿稠汁,使之潛飲。如此一日不間。凡四閱月而盜汗止,胃納開,漸漸體丰神煥。令人談癆色變、聞癆落箸、且當時中西醫家每視為畏途之癆病,竟由此霍然,而粥油之力,可謂宏且神矣

王清任《醫林改錯》曰:「血化下行不作癆。」而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引《養生集要》曰:粳米能「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可知粥油不特補陰,且補而不滯。粥油乃平淡無奇之物,恰建奇勛於平淡之中,願讀者諸君,勿以其平淡而忽之。

參考文獻:

《本草經考注》《食療本草》《老老恆言》

《岳美中醫案集》《三十年臨症探研錄》

《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十講》《大眾葯膳》

《施今墨葯對》《戴麗三醫療經驗選》《朱良春醫集》

《滇南本草》《藥性歌括四百味》《食治本草》等

你可能會喜歡